佐利克卸任,世界銀行失主。在美國看來,找個美國人接位符合慣例、理所當然。但在"金磚五國"看來,歐美壟斷國際組織"老大"的時代早已結束了。
各國剛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的交椅打了一場口水仗,"金磚五國"因為行動不一致,導致法國再次登頂。如今,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將於6月卸任,一場白熱化的爭奪戰又將再次上演。
然而,"搶帽子"的遊戲并不是在所有國際組織都看得到。IMF前主席卡恩調戲服務員婦孺皆知,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干事李鐘郁當年因病猝死卻罕為人知。同樣是國際組織,做"老大"的差距還真是挺大。而成為"老大",可不是個人意志所能決定的。
世行、IMF、WTO
歐美大國的遊戲
世界銀行、IMF、世界貿易組織(WTO),這三個和經濟緊密相關的組織,每當掌門人換屆,總會引發一場"血雨腥風"。年年歲歲的主角各不同,但情節卻都大同小異:第三世界國家總是早早選出候選人,并且拉幫結派扯著嗓子喊"今年該輪到我們了";發達國家紛紛表示"支持新興國家",但最終都能把歐美人送上掌門之位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歐美各國為了穩定戰后的國際貨幣金融,決定成立國際性的常設金融機構。於是,1945年12月27日,IMF和世界銀行同時在美國華盛頓誕生了。
世界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對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項目貸款,幫助他們興建某些建設周期長、利潤率偏低的重要項目。IMF的主要活動則是穩定國際匯兌,通過提供短期貸款,幫助成員國平衡國際收支。
雖然各自頂著"國際"和"世界"的名頭,但在后來的幾十年中,世界銀行和IMF一直把控在歐美人手里。
世界銀行歷史上的11位行長全部來自美國。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中,中國僅擁有不到5%,而歐盟擁有37%的投票權,美國擁有16%的投票權。25位世界銀行執行委員會成員中,其中8位來自歐洲。
IMF先后擁有過12位總裁,其中10位都來自歐洲國家,包括瑞典、法國、荷蘭、德國、西班牙等。美國是IMF最大的股東,也是唯一對IMF投票權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國家。
"是時候打破美國把持世界銀行而歐洲控制IMF的局面了。"2011年,IMF總裁懸而未決的時候,巴西和菲律賓等國紛紛表示要"反傳統"。但去年接替卡恩的仍是法國人拉加德。今年,接替佐利克的幾個熱門人選:百事可樂CEO盧英德、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蘇珊嘠斯和白宮前首席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,他們也都清一色是美國人。
WTO也始終掌控在歐美人手中。從1994年至今,除了泰國人素帕猜曾在任短短3年,其余7位總干事均來自愛爾蘭、意大利、新西蘭等西方國家。如今任總干事的拉米是一位法國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